王全兴:新时代劳动领域的问题和政策走向

发布时间:2018-06-26浏览次数:1548

王全兴教授以《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要点引入,重点对值得重视的重大背景因素、劳动领域若干矛盾、劳动法模式的政策走向以及用工成本问题的政策走向四个方面加以阐述,用新时代的视角、眼光与话语来分析这些劳动领域长期以来的问题,为同学们提供了海量的劳动法领域前沿问题研究思路。

第一、《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要点。王全兴教授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质的转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劳动领域的体现较为明显。为了解决民生领域出现短板、城乡区域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大以及群众就业等难题,《十九大报告》从改善民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加大对劳动领域的关注,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更加重视结构性问题、公平、民生、就业和就业质量以及人力资源素质等方面。

第二当前值得重视的重大背景因素。王全兴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当前所处历史阶段的特殊性,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我国出现了农民工劳动关系不稳定、农民工双重体制外状态、劳动/用工形式多元化灵活化相互交织的现象。接着,王全兴教授举例介绍了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中四大背景因素。

一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王全兴教授准确地指出我国仍处于经济新常态形成过程中,当下不完整的经济新常态对劳动法产生了巨大挑战,而由不完整的经济新常态向完整的经济新常态转变这一过程需要劳动法、经济法以及民商法的共同作用才能完成。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王全兴教授指出其中的核心在于在人口红利消失背景下解决人力资源供给问题,因此需要完成三大主要任务:加大对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劳动参与率;为民生问题托底。其中,前两个任务为基本任务,第三个任务为阶段性任务。

三是新一轮产业革命。“互联网+”和平台经济使得劳动领域出现了职场空间远程化、工作岗位虚拟化、灵活用工多样化、劳动就业自由化、创业就业便利化等现象,劳动用工形式的新变化又催生了诸如“线上”用工问题(如主播)、“线下”用工问题(如网约司机)等一系列平台企业用工形式问题。“机器换人”和“中国制造2025”则使得占就业总人口较大比例的一些行业受到较大冲击。

四是国际贸易与劳动标准挂钩。在劳动力价格的国别差异的作用下,发达国家开始反社会问题倾销,抑制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优势以主张自由贸易和劳动标准挂钩;发展中国家则反跨国资本剥削,要求跨国资本让利以扩大用工成本空间以反自由贸易和劳动标准挂钩。王全兴教授借此谈到中美贸易战对我国劳动领域的挑战。

第三劳动领域面临的若干矛盾。王全兴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概念理解,在分析劳动力市场演变之后指出灵活化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总趋势,并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性质和原因的二元结构作详细分析,最终指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安全性、灵活性与竞争性、灵活性与公平性三方面的矛盾。正是如此,灵活性绝不能与安全性、公平性等孤立起来,这也是缘何《十九大报告》变换语言谈“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此外,王全兴教授还介绍了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的矛盾、劳动/用工形式多样化与劳动法规现行模式的矛盾、用工成本压力与企业降成本的矛盾......

第四劳动法模式的政策走向。王全兴教授在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新要求。王全兴教授特别提出应当由“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转向“和谐劳动构建”,此处的“劳动关系”应作扩大解释,而非仅仅是司法实践中认定的个案“劳动关系”。二是保护范围与保护手段配置。我国现行的劳动法模式存在保护手段单层化、保护范围偏窄(劳动关系认定从严)以及社会保险与劳动关系捆绑等特点,这样的劳动法模式已经难以应付新时代劳动领域的问题,而西方国家的劳动法模式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应当致力于实现保护手段分层化、保护范围扩宽、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重构的新劳动法模式。此外,王全兴教授还对企业用工形式中不同类型的法律关系做类型化建构,并对各自所属的法律范畴做详细界定。三是劳动法功能扩展。除了劳动者权益保护法之外,劳动法的功能还应当向劳动力资源配置法与劳动力资源开发法多方面发展。四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优化。在分析现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框架不足的背景下,王全兴教授提出了有限政府与强社会、党的领导下的三方机制、合作、将主控企业作为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点和支点、发动多元社会力量协同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以及新形态工会等思路。

第五用工成本问题的政策走向。王全兴教授以“云南水富农民工职业病案例”引入分析了用工成本负担的现实分配结构,即用工成本不当转嫁的分配结构以及低用工成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紧接着,王全兴教授分别从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分析了用工成本与就业的关系,其中还向大家介绍了宏观分析中的“真实工资顺周期”理论。最后,王全兴教授还提到用工成本问题的观念转换问题,分别从发达地区持续成为发达地区的条件、欠发达地区追赶型发展的模式选择、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及其相互之间的竞争格局、地区和企业的有事已不在于用工成本而在于技术和人才、灵活用工选择以及平台经济发展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

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