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第六届“一带一路”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隆重开幕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0-11-26 字体:

新闻网讯(通讯员 官文婧 方雅)第六届“一带一路”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于11月25日上午在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专门委员会、中央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局、中国行为法学会、湖北省法学会、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单位有关领导到会指导,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晋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共200多人出席开幕式。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3个小时后,就吸引3万多人次在线观看。共有14位国内外专家通过线上方式在论坛上作主题报告和专题交流。

(图为开幕式现场)

(图为杨灿明校长致辞)

(图为邹进文教授主持开幕式)

副校长邹进文教授主持本次论坛开幕式。

湖北省法学会秘书长王龙代表湖北省法学会致辞。他说,本次论坛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市域治理历程的回顾与展望,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提供湖北经验。他希望与会专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共识基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念,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为追求,积极开展市域治理领域研究,为推进国家与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优质服务,为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破解社会治理难题贡献中国建议方案。

(图为王龙秘书长致辞)

校长杨灿明致辞欢迎专家学者来到英雄城市武汉参会。他说,本届论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命题新理论,对当前和今后的法治建设目标、任务作出系统谋划和重要部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当前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与切入点。在举国抗疫的战场上,湖北武汉和许多各具特点的城市,在疫情防控中积累了市域社会治理的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迫切需要专家学者们深入研究交流与科学总结应用。

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宋朝武代表论坛主办方致辞。他说,本次论坛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引领,以加快构建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理论、带动社会治理法学“三大体系”建设为主旨,以“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为主题,以新中国市域社会治理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重大成就、基本经验、机遇挑战、时代方位、历史使命为视点,是法治社会理论与实践成果梳理和推广的重要平台,也是莅临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与实务精英优势互补、携手共进的重要舞台。大家一道发挥聪明才智,求真务实,系统论证,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新理论、总结新经验、破解新难题。

  (图为宋朝武副会长致辞)

教育部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中南检察研究院院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姚莉教授因公务委托徐汉明教授代为主持。

   (图为徐汉明教授主持主题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教授赵秋雁、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蓝志勇、湖北省宜都市“三治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胡华俊、英国伦敦沃尔瑟姆自治市前市长尼尔夸特·阿里、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戴春晨、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区委宣传部部长熊斌、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教授、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分别围绕论坛主题与会分享了研究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党总支书记赵秋雁教授的报告以《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评估现代化》为题,从社会治理评估现代化的时代价值、如何构建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考核指标、全国和地方层面的创新实践内容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蓝志勇教授从高质量生活的定义、高质量的客观和主观性、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以精细化精神追求高质量城市治理等六个方面作了详细阐述。湖北省宜都市“三治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胡华俊以宜都市基层社会治理为切入点,和与会专家们分享城市治理的经验。他认为,市域社会治理要以党建为引领,重点在基层,核心是坚持问题导向,关键是融合发展,出路是科技支撑。英国伦敦沃尔瑟姆自治市前市长尼尔夸特·阿里以伦敦市治理经验为例,强调市域治理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为市民提供教育、住房、交通、社会服务、环境服务、以及艺术和休闲服务,不断满足市民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戴春晨的报告从市民公共空间体验、生活压力、城市准入、市民待遇等方面构成的理想之城指标体系出发,比较了34个城市人文体验综合排名和对应的GDP指数,发现当今社会群体对城市的偏好正在逐渐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就业价值考量转向了当代的体验价值优先,建议地方政府宜多探索城市治理创新,实现“治理赋能发展,发展支撑治理”的“循环”。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熊斌的主题报告以西湖区用“幸福微实事”赋能老旧小区改造实例,诠释了人民至上的城市治理理念。他还从加强系统设计,“画出幸福同心圆”、强化主体作用,“拓展幸福公约数”、彰显良性效益,“唱响幸福协奏曲”三个方面作了深入探讨。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教授认为,当前市域治理理念已由传统的经济主导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信用体系作为一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手段,可以在多元主体共治的新格局下充当桥梁和中介。他着重描述了我国城市文明诚信积分体系的现状和问题,介绍了区块链技术特性及其优势,认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助推城市文明诚信积分系统的构建,从而有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委托中国行为法学会总监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副校长李文燕作主题报告。报告从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社会治理中的市域治理法治化。他认为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中间环节,实现市域治理法治化首先要把握市级公共权力机关的特殊地位和特殊功能。其次,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方式进行社会管理,是包括市域治理在内的社会治理重要手段。其三,要实现不同层级的公权力机关治理的非同质化,避免叠床架屋,需要区分市级公权力机关的管理职权,尤其是要清晰化分各自不同的管理领域。第四,在包括重大疫情事件等在内的应急或紧急状态中,介乎省级或县级公权力机关之间的市级公权力机关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五,现代化的市域治理,无疑需要法治、德治、自治等多管齐下,但都离不开政治之引领作用,府治之中坚作用,智治之支撑作用。要善于运用公法与私法手段,实现公、私法的融合共治。

第六届“一带一路”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共收到论文80篇,其中,有48篇论文分别在“市域社会治理的理论研究” 、“市域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市域社会治理的经验总结”三个分论坛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研讨交流。

(图从左往右为第一分论坛、第二分论坛、第三分论坛)

本届论坛由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教育部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创新团队、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鉴定技术应用与社会治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南检察研究院、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中国行为法学会共同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民族事务治理研究所承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大数据研究院、湖北省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协办。

(图为第六届“一带一路”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合影)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