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展现学术研究的窗口

据中国知网最近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显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的2014年影响因子达到2.129,在全国财经类大学学报中位列榜首,在全国84种综合性经济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八。

校长、《学报》主编杨灿明教授说:“《学报》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窗口,折射出我校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学术气氛的浓厚程度以及研究范式的规范程度。科研水平高不高、研究规不规范、学术氛围浓不浓、学术态度开不开放都可以由此反映出来。”

历史久远,成绩斐然

《学报》历史悠久,最早创刊于1948年。《学报》前身为中原大学的《创造》和《中大生活》杂志,为办好这两份刊物,学校专门成立了编委会,首任负责人江涛1938年参加革命,后曾任地质部办公厅主任,为著名地质科学家李四光的入党介绍人。随着学校分分合合,学报也历经风雨,弦歌不缀,但始终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研究,一代代学人从这里起步,走上学术道路。

在历任主编的努力下,《学报》一直将重点放在学科建设方面,专注学术成果推介。李正本、任醒痴、屈演文等专家、学者先后担任学报负责人。校党委和校行政一直重视学报的建设和发展,吴俊培、王寿安、张中华、刘可风、赵凌云、杨云彦等校领导曾先后分管学报工作或兼任主编。2011年,时任副校长杨灿明教授重新兼任《学报》主编。2005年以后,肖加元、胡浩志、易会文等年轻编辑陆续加盟,学报增添了新鲜血液。

目前,《学报》已入选三大核心期刊(南大CSSCI、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社科院核心期刊),排名稳步提高。《学报》上刊发的论文被全国主要文摘刊物转载篇数和转摘比例也不断上升,在全国同类刊物中保持前列。《学报》还先后荣获首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第二至第四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湖北省出版佳作奖”期刊、“湖北省优秀精品期刊”、“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等奖项。《学报》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倡导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研究,追踪管理学、经济学理论的前沿,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在全国财经学科领域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其中,《理论广角》、《双月经济观察》等栏目广受社会关注。


制度与精神是关键

作为主编,杨灿明教授十分重视稿件质量掌控,力推稿件匿名评审制度。“选题是很重要的,”他说,“选题大体上应该有逻辑性,并且能与时代合拍,反映时代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能够形成一个体系。另外,政策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比例也要合适,这样才能给博士生和博士后一定的机会,帮助他们成长,为学校的建设服务。”

《学报》常务副主编陈敦贤介绍,在办刊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三个重要原则:一是坚持正确学术导向,坚持开放办刊。据统计,目前《学报》中的外稿比例已达70%以上。现在已经建成远程投稿系统,全国各地作者可直接通过网上投稿;二是坚持为我校学科建设服务。《学报》的编辑经常与相关学科的老师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掌握前沿信息。《学报》还计划今后与更多的数据库合作,进一步扩大《学报》的学术影响,适应数字化出版大趋势。三是坚持编辑队伍建设。《学报》支持年轻编辑开拓学术视野,提升学历层次,现有编辑大多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逐渐成长为优秀学者型编辑,肖加元副编审先后主持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报》编辑们在工作中一直谨承“求真务实”的办刊精神与态度。主编杨灿明教授认为,学校的办刊精神应该和“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校训相吻合。《学报》应保证学术范式规范,学术风气严谨,为青年教师和学生引领方向,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陈敦贤副主编一再强调:“我们只是为教学科研服务,为读者和作者服务,把事情做好就行,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种低调朴实的作风,带给刊物更加厚实扎实的气息,赢得了同行和作者的尊重。

 

  • 策划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供稿

    校报

  • 创意

    映像设计组

  • 文字

    李瑾、桂豆豆

  • 图片

    徐志持

  • 编审

    邓杨、马迪思

  • 设计

    刘莉萍、吴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