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任:我国财政体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发布时间:2018-09-14浏览次数:1822

(通讯员:温婷)2018年9月11日晚上7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70周年学术校庆“名家讲坛”系列学术讲座之——我国财政体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文泉楼北403会议室顺利举行,主讲人是日本岛根县立大学张忠任教授。讲座由财政税务学院财政系教师孙玉坤博士主持,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代表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张忠任教授分析了该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并介绍了相关学者对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看法。张教授指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互相影响的作用机制是一种辩证关系。中央和地方财政这一互动机制,从1978年到2014年之间可以分为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80-1992年,在这一时期,中央财力弱化,地方政府通过扶植乡镇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财政收入,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则带来经济增长。第二个时期为1993-2001年,该时期为过渡期。在此期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有了新变化。为实现财政集权化,1994年实行了分税制改革,中央财政比重得到提高。第三个时期为2002-2014年,在该时期,传统的预算外资金虽然还在增长,但是对地方政府开始逐渐失去了魅力。虽然在各个时期其特点有所不同,但是其本质上是不变的。

张教授还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经济减速的深层次原因。他指出,中国经济减速的制度性原因是积累过大对消费的抑制;面向基本建设的生产资料供给过剩,是中国经济减速的结构性原因,并且随着经济减速的开始,这一结构性原因会加剧经济下滑的速度;而土地和房屋价格上涨所导致中国经济成本的不断增长,是中国经济减速的根本原因。张教授还提出,2002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拐点,在这一时期,依靠规模扩大的外延型增长方式有进无退,企业融资成本变高,导致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不创造价值的金融业成了最盈利的行业,虚拟经济开始挤压实体经济。

最后,张教授总结得出,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从增长到减速的根本原因都在于特殊的宏观经济结构与央地财政关系,并非所谓周期性的影响也不是由于外部冲击。他指出,中国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首先要改变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考虑通过将不稳定的土地出让收入转化为稳定的土地税收纳入中央的预算管理来确立稳定的央地财政关系,使得央地之间不再存在财政上的博弈。同时必须取消地方政府的双重身份,尤其是地方政府不得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进入市场。唯有这样,中国的经济发展才有可能走上正常的轨道。

讲座结束后,张忠任教授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术科研中能多思考、多关注时政问题。最后,同学们再次对张忠任教授的精彩演讲致以热烈的掌声。这场丰富生动的讲座对于我校研究生开阔研究视野,提高研究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