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际贸易重大前沿问题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时间:2019-05-05浏览次数:1130

由《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贸易重大前沿问题研讨会日前在我校举行,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专业学者与会。

杨灿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国际国内环境的双重约束下,如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时代的重大课题就是学科的前沿命题,期待本次研讨会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层面产出重要成果和独到观点,成为学者们回应国际贸易领域富有挑战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的平台。中南大经济与贸易类学科已有70年发展历史,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是国内经贸领域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此次会议将进一步加强中南大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推动本校一流学科建设。

王利民研究员认为,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来,国际经贸关系和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也要积极有效回应,这其中有许多重大理论命题和现实命题有待国际贸易学界的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将为学者们搭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谷克鉴教授以“经济学的垄断竞争革命和国际经济学的当代发展”为主题,系统回顾了两次垄断竞争革命对国际经济学当代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提出贝叶斯思想的应用、生产率研究中分布形式的选择和生产率测度中的随机生产率和基本生产率等有待进一步探究的理论命题。

南开大学盛斌教授以“贸易、不平等与反全球化”为主题,在对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进行历史总结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指出不平等是反全球化思潮的主要来源,但贸易并不是造成不平等的最主要原因。南开大学李坤望教授以“产业政策与资源配置效率:以加工贸易转型政策为例”为主题,基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这一准自然实验讨论产业政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李教授指出,虽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政策改善了产业结构,但对企业利润和创新都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对生产率造成阻碍。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黄建忠教授以“‘中国模式’与开放经济的若干困局思考”为主题,深入解析了当前开放经济面临的六大困局,即产业链与全球价值链的竞争冲突、政府主导与跨国公司驱动之间的竞争冲突、政策透明度要求不断提高与政策面目不清之间的冲突、“关税战”与“规则战”之间的选择性冲突、货物贸易顺差“拐点”预期与缩减服务贸易逆差紧迫性之间的时空冲突、OFDI与“可本地化”之间的冲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洪俊杰教授以“全面开放新格局:挑战与应对”为主题,通过“共轭环流”模型分析了中国在两个价值环流中的枢纽国地位和进一步提升分工地位所面临的挑战,并发现技术支持和母国市场在国家枢纽地位决定机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王孝松教授以“贸易政策治经济学的新进展:异质性游说与结构模型”为主题,在比较各类新政治经济学模型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如何在结构模型中嵌入政治经济学因素,基于多国多行业的国际贸易一般均衡计算最优关税、全球贸易战关税、国际贸易政策合作的崩溃成本和未来多边贸易谈判的范围。

中央财经大学唐宜红教授基于43个国家工业机器人的经验证据,探讨“智能制造对出口的影响”,唐教授发现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有利于一国的出口,并且发达国家的工业机器人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大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将机器人技术培育为出口竞争的新优势,但同时也应当关注其对于劳动力的影响。

清华大学马弘教授以“中美贸易冲突影响初探”为主题,就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发现两国的高技术制造业均受到不同比例的影响,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损失主要源于生产规模下降,而美国高技术制造业的损失主要源于中间产品价格上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祝坤福副研究员基于生产分解的视角,阐释了“经济周期中全球价值链的角色解构”,认为全球GDP中各类生产活动的构成正在发生剧烈转变,2012年之前全球价值链生产活动与经济波动存在“强联动”关系,而2012年之后这种联动关系几乎消失,并且全球经济显露出“逆全球价值链”特征。

浙江大学马述忠教授基于中国海关监管数据,分析“跨境电商对进口产品质量及其行业质量阶梯的影响”,马教授研究表明,跨境电商能够显著提高进口产品质量,并且相对于成长型国家以及中高端产品行业,孕育型国家和低端产品行业的质量提升更为显著,跨境电商能够显著缩短各行业的质量阶梯。

湖南大学许和连教授则以“国家政治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为主题,通过改进国家间政治关系的量化方法,识别双边关系的短期作用和长期累积影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黄汉民教授以“多层次国内市场需求与企业生产率:来自中国的经验”为主题,分析区域间收入差距所衍生的多层级市场需求对微观企业生产率的影响,黄教授认为这种多层次市场需求会通过规模经济和研发创新两条渠道作用于企业生产率,并且企业所跨市场组合间的收入差距与生产率之间呈现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

湖南大学张亚斌教授、南京大学吴福象教授、厦门大学彭水军教授、山东财经大学谢申祥教授、东南大学邱斌教授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钱学锋教授分别以“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及其机制研究——基于不同贸易方式的分析”、“多链共生下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双重国际贸易圈”、“服务型经济一定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吗?——基于生产供应链和国际贸易视角的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GVC Participation, Production Fragmentation Decomposition and Value Chain Extension of China’s Service Sector”、“贸易利益的个体分配效应”为题进行学术报告。

张亚斌教授通过研究指出,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位置要低于一般贸易,并且区外中间品供给扩张是提升中国制造业行业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的重要手段,因此补加工贸易的“短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价值链攀升的进程。吴福象教授将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的路径划分为传统贸易圈和新兴贸易圈两类,提出“双链互动与双圈共治”的发展模式和“以圈定链、以链助圈、圈链协同”的基本原则。彭水军教授指出,在服务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能预先假设服务业就是低碳产业,服务业的低碳化依赖于整个服务供应链的低碳化,当前的服务消费在非服务部门造成大量的碳排放,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各部门和消费者之间的环境责任分担问题,以及发达国家服务型经济在发展中国家造成的“碳泄漏”问题。谢申祥教授利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沿海和非沿海地区FDI的影响化差异这一准自然事件构造工具变量,揭示了FDI对中国各区域TFP增长可能存在的抑制效应,认为我国不宜继续推行“市场换技术”策略。邱斌教授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的分解以及对我国服务业细分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长度的精确测算,刻画了我国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U型发展趋势。钱学锋教授认为从消费视角讨论贸易自由化的个体利益分配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提升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福利,但无论在城市间还是城市内部,都具有“亲贫困”的分布特征,城市间的消费不平等主要来自于城市产业结构与家庭消费偏好异质性以及区域关税冲击差异对关税传递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