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汉宁:中国经济学的新形态及其新范式

发布时间:2019-06-24浏览次数:2359

新闻网讯(记者 徐剑飞)6月19日下午,《中国经济学的新形态及新范式》学术研讨会在中原楼三楼召开,校长杨灿明、副校长邹进文出席研讨会,我校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尹汉宁在会上发言介绍《中国经济学的新形态及新范式》研究。研讨会由我校科研部部长张金林教授主持。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有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继勇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教授、湖北大学商学院院长柳剑平教授,我校经济学院赵德馨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卢现祥教授、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汉明教授、财政税务学院院长张克中教授、党委宣传部部长殷修林教授、统计与数学学院副院长徐映梅教授、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海涛教授、金融学院副院长胡宏兵教授、统计与数学学院副院长杨青龙教授、经济学院朱巧玲教授和经济学院副院长李小平教授。

尹汉宁教授在会上就《中国经济学的新形态及新范式》做介绍和说明,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经济学理论形态问题和研究范式问题的思考。从经济思想史上梳理,中国经济学是民国时期有学者提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及近年来,学者们对于创建中国经济学表示出新的热情。他认为,中国经济学研究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研究资本论中有关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就是抽象的方法,这个观点未必是准确的。马克思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方法从根上讲还是唯物史观的方法。中国经济学研究要回到马克思主义,要秉承史学精神。当代经济学家中,凡是有所成就的都很重视经济学说史和经济史。

“中国经济学从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上看,是经济学说史上的革命。而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形态和研究范式问题也需要做新的思考和新的构建。”对此尹汉宁教授提出三点思考:

第一,迄今为止主流经济学没有国界限定,西方经济学的“西方”地域概念是泊来国内后加上的,西方人并没有将西方经济学限定在西方,唯一的例外就是德国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是李斯特、罗雪尔和施莫勒,他们批判亚当斯密的世界主义,他们认为经济学应该研究每个国家的形态。

第二,就理论形态而言,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理论或许是个好的选择,个人认为中国经济学可有三种选择。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最理想的理论形态,但是目前学界对于其构建、主线和体系框架没有形成共识;第二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是崭新的理论形态,这个命题本身体现中国特色,只是实践的积累与理论的深化还需时日,目前形成理论体系的条件不成熟;第三种是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理论,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学理论形态的一种选择,这个选择具有较好的实践基础,比较容易形成科学共同体。70年是一个值得总结和思考的时间长度,70年发展过程中有成就也有曲折,有不同的经济形态,总结发展实践、深化规律认识有利于形成理论共识,这三种理论形态比较起来,目前可操作性较强的是第三种形态。

第三,实现研究范式转换,形成以实践为坚实基础的研究范式。随着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实践的不断累积和全球格局的新变化,只对原有的研究范式进行修补是不够的,只能进行革命式转换,而且相对于其他理论形态,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理论范式转换难度更小。这是由转换的内在要求决定的,要由主要运用抽象的方法转换为更多的运用实践的方法,由主要以概念演绎思路转换为主要对实践进行总结的思路。

尹汉宁教授提出,与构建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相适应可以按照以下的思路形成新的范式: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秉持史学精神,以实践为起点、为中心、为标准,以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也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为主题,按照“研究发展条件、研究发展历程、研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发展基础、形成逻辑框架”四个维度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