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奖”获得者赵兴罗:将选修课变成“必修课”的财政史老师

“老师必须对学生高度负责、对课堂高度负责,只有下足功夫,课堂才有吸引力。”对于财政税务学院赵兴罗老师来说,站好三尺讲台,是她从教的初心;全心教书,全意育人,是她从教的信条。在28年如一日的平凡岗位上,赵兴罗始终秉持“教育既是教书又是育人”的理念,认真履行教师职责。


用“负责”对待每一堂课


“负责”是赵兴罗教书生涯中始终坚持的操守与原则,对学生负责、对课堂负责、对工作负责是她最基本的工作准则。她曾花几个月时间认真整理出《中国财政史》和《西方财政思想史》的教学课件,将知识点分门别类,有条理地归纳总结,只为了能在课堂上将专业知识最好地呈现给学生。正是其高度负责的精神,其所担任的课程在学生中保持了很高的口碑。在选课中,原本为选修课的财税史学课程几乎变成了人人必选的“必修课”。

28年来赵兴罗始终坚守课堂教学第一线。近3年,年均完成课堂教学工作量(无折算)374学时。每次上课,她都能保证提前十几分钟到教室准备,下课后也确定没有学生提问题了才会离开。赵兴罗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及良好的师德师风,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可,2017和2018年,她在人才综合培养方面均被评为优秀;2010年获校级“本科教学奖”;2015、2016、2018年均被评为“教学之星”。


走出校园讲史学课


“教学不仅可以走出课堂,还可以走出校园。史学课程不太好教,学起来比较枯燥。所以我就想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尽量让课堂生动起来。”赵兴罗认为,讲好专业史学课程不仅需要老师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而且还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借助视频、图片、文物、百家讲坛、参观税务博物馆、货币博物馆等,这些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好评。

在《中国财税史》的课堂上,赵兴罗带领全班同学前往位于江汉区建设大道和香港路交会处的武汉税收博物馆,进行了一次“涨姿势”的“班游”。每学期的外出实践赵兴罗已经坚持了很多年,她表示,史学课程的学习最好结合历史事件和历史实物,而参观博物馆可以让无形的知识以有形的物证为依托,让抽象的制度改革扎根于学生们的脑海里。“比如校内的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我们也去过了,也是很好的实践素材。”

在参观后同学们都积极写下观后感,有人写道:“情连国脉,不虚此行。听讲解员介绍得知,万历十五年的赋税票据是镇馆之宝之一。看着它们穿过悠悠岁月躺在橱窗之中,在感受到家国一心的力量后,又感受到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不易。收获知识之余找到了专业学习的动力和责任感,这才是我深以为贵的东西。”


以生为本  以德育人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赵兴罗始终将教师看做是最神圣的事业。她认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些理念具体体现在她日常对学生的关爱和谆谆教诲之中。

经她指导的所有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通过率100%,“选题——撰写——修改——面对面讲解”每一环节都严格把关,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她指导学生的大创项目、博文杯、社会实践项目,都是牺牲休息时间、线上线下讨论、修改并讲解,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了她对学生的用心。上课期间,赵兴罗曾留意到一位本科生对历史特别感兴趣,课下就有意识地培养他,指导她在期刊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并以此为研究方向撰写毕业论文,最终被评为校级和省级优秀论文。此外,赵兴罗还热心地为学生出国留学或参加名校夏令营写推荐信,她从没拒绝过学生课堂之外所需要的帮助和请求,被学生看作良师益友。

28年来赵兴罗立足平凡,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教书育人工作,用平凡的坚守,造就了不平凡的奉献,诠释了教书育人的真谛。


  • 策划

    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

  • 供稿

    财政税务学院

  • 创意

    映像设计组

  • 文字

    财政税务学院

  • 图片

    财政税务学院

  • 编审

    徐剑飞

  • 设计

    刘莉萍、吴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