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栾永玉: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中南大力量

发布时间:2020-11-09浏览次数:307

栾永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国家发展把脉定向,擘画了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些国家发展的近期规划、远景目标和重要战略部署体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与高等教育事业息息相关,也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要主动担负起时代使命,聚焦五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加快改革发展,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贡献智慧和力量。


践行使命担当,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此次全会在勾勒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时,再次强调要建成教育强国。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伟大进程中,高校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改进完善治理体系,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牢记“办人民需要的大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初心使命,通过持续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待贡献力量。把学习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与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相结合,与学校“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相结合,把学习成果努力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战略指向,积极构建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的学科体系,围绕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聚焦财政改革、司法改革、金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治理等优势领域,不断提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能力、引领能力、治理能力,为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贡献中南大智慧。


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服务人才强国建设。此次全会提出发挥“人才强国”的力量,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强则国强。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高校要建设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把培养一流的人才作为建设“双一流”的核心工作。提升全方位育人能力,充分发挥学校红色基因在涵养学生家国情怀上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人才培养筑牢更加科学、更高水平的体系保障。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把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整合各学科优势资源,形成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融通性、创新型和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此次全会着眼战略全局,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作出部署,首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高校要积极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积极发挥学科优势,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立足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积极参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发挥在会计史、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财政史、法制史、金融史等领域的研究优势,大力传承中华经济、法治文明,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加快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结合,多途径参与并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把学习宣传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道理,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