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莉:新时代一流法学期刊建设的立场与路径

发布时间:2022-06-20浏览次数:10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ZUEL法商研究。原文发表于《法治日报》2022年5月25日“法学院”版。


作者简介:姚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法商研究》主编。


学术期刊既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理论创新、打造话语体系的重要媒介。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传播力,构筑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一流学术期刊的殷殷嘱托,法学期刊应当举旗定向,积极探索一流期刊的繁荣发展之路。

一、坚持举旗定向  端正学术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法学是一门价值导向和意识形态属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法学期刊而言,如果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学术方向作为指导,一流期刊建设就如空中楼阁,甚至走入歧途。为此,首先,要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学术立场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服务法学研究立足中国实际、回应现实关切,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紧密服务依法治国的中心工作和战略任务,深入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其次,学术无禁区、政治有规矩。在策划选稿阶段,要正确处理政治规矩和学术自由的关系,把好政治质量关和价值导向关。在编校阶段,要特别注意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严格遵循编校管理的有关质量标准和措辞规范。

二、加强人才建设  打造专业队伍

专业的编辑队伍是办好法学期刊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首先,要严格落实期刊责任编辑制度和编辑持证上岗制度,依法执业。其次,要落实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支持鼓励编辑人员参加国家举办的各类业务研修,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再次,主办单位要在职称评定、薪酬待遇方面加大对编辑人员的保障和关怀。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规定,“学报编辑人员的职务评聘、生活待遇以及评优表彰等方面应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最后,办刊离不开高雅的学术品味。要探索编研结合的办刊模式,一方面,鼓励编辑人员参与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培育“博中有专”“博专结合”的编辑队伍,支持鼓励办刊人员既做“出版家”又当“学问家”;另一方面,可通过编委会和外审专家库等组织机制,将优秀学者和科研人员引入办刊队伍。

三、找准办刊定位  突出风格特色

目前国内法学期刊已近百家,办刊应当找准定位、错位竞争,才能在百舸争流的期刊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基于“双百方针”,各个法学期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的分工和定位不尽相同,为此一流法学期刊的建设不宜“千篇一律”,而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稿源分布、历史传承和学科资源等因素,打造若干符合法治实践需求、反映自身优势专长的特色栏目,以突出办刊重点、避免重复建设。以《法商研究》为例,我们结合学校的法学学科特色,传统上以刊发民商法、经济法方面的文章见长;同时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打造“创新型国家与知识产权法”“网络与信息法”等特色栏目,取得较好反响。

四、保持战略定力  重视基础研究

在国内国外法学期刊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期刊评价指标和引用数据是任何期刊都绕不过去的问题。在“破五唯”背景下,办刊既不能闭门造车、忽视期刊评价数据,而导致被边缘化;也不宜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数据而丧失学术初心。作为法学期刊,应当处理好两对关系:(1)热门选题和基础研究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离不开健全扎实的基础学科研究。为此,法学期刊既要紧扣数字法治等前沿以及时回应实践需要,也要注重刊发法理学、宪法学、法史学等基础学科稿件,增强法学研究的原创性和本土性,力争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形成法学的“中国学派”。(2)名家名作和青年佳作的关系。青年学者是学术发展的未来,作为期刊,既要约请名家撰稿以提升期刊影响力,也要注重指导、扶持青年作者,促进学术梯队建设。以《法商研究》为例,在所有作者平等对待的前提下,我们每年都会刊用一定数量的讲师乃至博士研究生的文章,“扶上马再送一程”。

五、注重国际交流  讲好中国故事

建设一流法学期刊,应当探索“走出去”战略,注重与国际学术共同体的交流合作,向全球法学界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全球学术治理。包括:选译一些域外经典或前沿期刊文献;提供论文英文长摘要和关键词;寻求与外文数据库合作、翻译上架本刊优秀论文,加强外文或双语学术期刊网站建设;在人力、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创办独立的外文法学期刊,直接参与国际学术舞台的话语竞争。


新文科教育研究

投稿邮箱:

xwkjyyj@126.com;xwkjyyj@zuel.edu.cn


图片